●首播時間:4/1(六)19:00
台灣與馬祖相距114海浬,搭上飛機一小時不到,就能抵達馬祖。
過往的軍事據點,許多都成了文創咖啡廳、民宿。
主持人阿旻踏上旅程,從南竿介壽市場買菜、買魚,跟市場「依姊」、馬祖酒廠總經理劉九銘,學習最道地的「馬祖語」。
馬祖廢棄已久的「戰地小學─珠螺國小」,2019年再度成為世人的目光焦點。
一群20到40歲的馬祖青年將此地重新翻修,成了他們復振馬祖語言與文化的據點。
主持人阿旻這回就跟馬祖青年協會馬青們學做「馬祖魚麵」。
馬祖青年發展協會自2017年6月成立,至今不僅吸引「土身土長的馬祖人」、「從小在台灣長大回馬祖深根」的青年,還有意外愛上馬祖的「異地駐馬」,還有「空中飛馬」不斷往返馬祖台灣之間的熱血青年。
擁有餐飲丙級證照的阿旻,這回用「紅燒黃魚料理」,感謝馬祖青年協會,無私分享他們對馬祖的貢獻。
#馬祖青年協會
#馬祖酒廠
感謝#文化部本土語言友善計畫
●首播時間:4/2(日)19:00
音樂團體「同根生」,早期創作以漢樂器純演奏為主。
近期加入Vocal人聲歌唱,歌詞創作搞怪創新,成功在樂壇闖出名號。
團員來自客家、泰雅等多元血統,音樂內容也融合各族群的元素。
因為討厭洋蔥,主持人阿旻這回就跟他們一起邊煮菜,一邊玩音樂,呈現LIVE音樂版的「討厭洋蔥之歌」。
主持人阿旻也跟搞怪才子樂團「同根生」,用笙、中阮等各式樂器一起玩音樂。
團長楊智博分享音樂創作融入客家、平埔族、原住民族等特色。
樂團音樂總監林喬也分享自身泰雅族的身分,透過音樂專輯製作,重新認識自身族群文化。
最後,阿旻也準備椒麻雞料理要感謝同根生,給阿旻上的音樂課。
感謝#文化部本土語言友善計畫
●首播時間:4/8(六)19:00
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四年多,很多人還不知道「台灣手語」,也是國家語言發展法保障的語言之一。
主持人阿旻這回來到「關渡自然公園」,要向「TASLI台灣手語翻譯協會」聾人導覽陳淑玲與聽人翻譯林麗媚兩位老師一起學習手語。
淑玲老師透過台灣手語導覽、麗媚老師即時口譯,兩人聯手介紹關渡紅樹林的生態。
淑玲老師的手語導覽,讓主持人阿旻感到欽佩,因為生態的高知識量,透過手語導覽真的不容易。
阿旻問淑玲老師,為什麼會想來這邊做生態導覽呢?
淑玲老師說:「有點誤上賊船的感覺」,她自己不斷問自己這個問題。
但她後來也越來越堅信:這是我的使命感。
#台灣手語
#TASLI台灣手語翻譯協會
#台北市野鳥協會
#關渡自然公園
感謝#文化部本土語言友善計畫
●首播時間:4/9(日)19:00
座落在南投中興新村的親愛愛樂音樂實驗學校,聚集了一群超級小小音樂家。
他們多半是來自南投縣原鄉仁愛鄉親愛村的泰雅學員。
王子建老師與太太過去到山上教書,有感於原鄉生活弱勢的循環,他們想到透過小提琴,透過音樂改變他們的人生。
主持人阿旻就來到親愛愛樂的基地,透過體驗小提琴課程,來當一日團員。
親愛愛樂的團員,除了音樂之外,各個身懷絕技。
阿爸王子建老師鼓勵學員們,找尋出自己的興趣,並且努力專研,將技能帶在身上,日後就不怕出了社會無法應對。
因此料理、育嬰、木工等技能都難不倒他們,親愛愛樂實驗學校本身也有音樂市集,主持人阿旻一日團員,也來幫忙學員,在廚房煮料理、出餐給客人的體驗。
#親愛愛樂
#小提琴
#泰雅族
感謝#文化部本土語言友善計畫
●首播時間:4/15(六)19:00
台灣手語雖然成為國家語言發展法保護的一環,但手譯員長期人力不足,加上聽障者的需求也無法完全被呈現。
領隊導遊體系出身的顧蓓儀,父母親都是後天的聽障人士,現今投入教育部台灣手語的人才培訓,也積極培養能夠提供服務的手譯領隊與導遊,能夠提供聽障人士觀光旅遊之需。
顧蓓儀回想小時候學手語的經驗,因為是家中大姊的關係,要扮演起父母親手譯、口譯的橋樑。
但往往手語打不好,會被父母親老師責難,當時真的很不喜歡手語。
但父親過世後,更讓她體會手語也是她的母語,更是她與過世的父親,最深的連結。
現在她有更強的使命,要將台灣手語傳承下去。
#社團法人台灣文化國際交流關懷協會
感謝#文化部本土語言友善計畫
●首播時間:4/16(日)19:00
台灣客語有「四海大平安」五種主要的腔調,其中的安就是詔安客,因為使用人數最少,溝通較四縣腔、海陸腔更為不容易,詔安常被稱為「漚客」。
但這集的節目我們透過詔安客家代表李日存先生,介紹詔安三寶,也要為詔安客好好正名一番,不要再稱呼他們為漚客了。
雲林縣公誠國小教師廖寬祐,2021年參加國際偶戲節創意口白競賽,就用詔安客語全是布袋戲的口白,一舉獲得冠軍。
對布袋戲極度有興趣的他,過去只能從電視布袋戲收看學習。
這回主持人阿旻就帶著廖老師前往真雲林閣掌中劇團,好好認識劇團生態,從畫布袋戲戲台布景、整理戲偶,口白練習到演出,都有一番新體驗。
從小就說台語的廖寬佑老師,大學之後才發現自己身上流著詔安客家血統,開始投入詔安客家語的學習,找尋自己語言的根。
除此之外,因著對語言的興趣,也利用周末的時間,開始到南投縣學習賽德克族語,以及自學達悟族語、拉阿魯哇族語等原住民族語言。
阿旻這回就來到廖老師的家裡頭,煮一桌家常料理,與他暢聊其本土語言的學習經驗。
#公誠國小
#詔安客家文化館
#真雲林閣掌中劇團
感謝#文化部本土語言友善計畫
●首播時間:4/22(六)19:00
現居宜蘭頭城的潘玉峰,靠著自學成功考取噶瑪蘭族語認證,也鼓勵全家大小一起來學習。
經營麵包店的他,廚房牆壁上,滿滿都是他學族語的筆記,邊做蛋糕、邊唱族語歌曲。
主持人阿旻就要到宜蘭麵包店跟他一起學做蛋糕,也學習噶瑪蘭語言。
噶瑪蘭族2002年成功正名,但20多年後,宜蘭沒有一個人取得噶瑪蘭族身分。
宜蘭噶瑪蘭族潘玉峰,為求恢復身分,也到花蓮學習噶瑪蘭族話與織布,他衷心盼望恢復身分的那天,能夠早日到來。
這回我們手做的蛋糕,潘玉峰也希望我們帶到花蓮給嚴玉英女士,以答謝過去跟她學習噶瑪蘭族語與織布技術。
#川島屋烘培坊
感謝#文化部本土語言友善計畫
●首播時間:4/23(日)19:00
帶著潘玉峰的蛋糕,我們來到花蓮豐濱鄉,找尋噶瑪蘭族人嚴玉英。
因保留噶瑪蘭族香蕉絲織布,嚴玉英2021年獲頒文化部人間國寶。
主持人阿旻就到花蓮一起來學做香蕉絲織布,但從分線開始,阿旻工作不順。
玉英阿媽說,就是忘了進行Basbaw儀式,要向北方宜蘭的方向稟報祖靈,這項儀式如何進行,一起來看。
Basbaw儀式後,工作真的順多了。
噶瑪蘭族人間國寶嚴玉英阿媽說,她62歲才開始學織布文化,是因為她的先生說,再不學這個傳統技藝就會消失。
她也提到過去因為強勢的族群文化進到部落,她台語、阿美族語甚為流利,之後才慢慢把噶瑪蘭族語給學回來。
各種語言轉換自如,雖然是因為過去為生存,而不得不學習其他族群語言的結果。
不過她也深知當今國家語言發展法通過後,就是需要更多像她一樣的人才出現。
#新社噶瑪蘭文化展示中心
感謝#文化部本土語言友善計畫
●首播時間:4/29(六)19:00
新竹縣尖石鄉新光部落,是許多泰雅族族人的原鄉。
這回主持人阿旻上山找老朋友,跟他們體驗民宿的一天,從煮早餐開始,到親自下田砍竹子整地到種高麗菜,也向這些「農生」們好好學習泰雅族語。
「農生」陳宇彤已經是個四寶爸,原本在山下工作比較不穩定,岳母心想山上還有一些地,就給他種高麗菜以維持生計。
宇彤太太的弟弟邱少龍「農生」,回到山上的原因有洋蔥,在他還沒成年的時候,母親身體健康因素需要換肝,毅然決然要捐肝給母親,成年的生日禮物,就是捐肝給媽媽,之後也回到新竹尖石部落照顧母親,現在也是好好的種植菜園,守護家鄉,也守護語言。
感謝#文化部本土語言友善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