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戰爭滿月 澤倫斯基敦促歐洲高峰會展現團結

468
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y)。(AFP)

自俄羅斯開始入侵烏克蘭已經1個月的時間,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今天(24日)呼籲團結一致,並警告,他將在歐洲高峰會上看到誰會出賣烏克蘭。加強制裁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已被列入高峰會的計劃中,但在對能源的制裁上可能看到歐洲出現分歧。

美國總統拜登(Joe Biden)已經抵達布魯塞爾(Brussels),就2月24日爆發的烏克蘭戰爭 ,參加歐洲盟邦、七大工業國(G7)以及歐洲聯盟(EU)舉行的高峰會。這場戰爭至今已造成超過360萬難民逃離烏克蘭。

拜登的到訪可能也會讓美國與歐洲盟邦在是否進一步實施能源制裁上的分歧,被攤在陽光下,因為部份盟邦極度仰賴俄羅斯的石油與天然氣。

美國白宮國家安全顧問蘇利文(Jake Sullivan)告訴記者,這個議題一直是個「重大的」議題,並且是在最近幾天「激烈來回的」主題。美國已經禁止俄羅斯石油進口。

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23日表示,莫斯科計劃把出售給「不友善」國家的天然氣,轉以盧布(Rouble)結算。

由於戰爭衝突的人道災難持續升高,導致烏克蘭4,400萬人口,有四分之一逃離家園,澤倫斯基呼籲全世界的人們上街抗議,要求終止戰爭。

他在一場影片演說中說,「從你們的辦公室、你們的家、你們的學校、你們的大學走出來,以和平之名走出來,帶著支持烏克蘭的標誌走出來,去支持自由、去支持生命。」

蘇利文表示,美國計劃在24日宣布對俄羅斯的政治人物和寡頭實施更多制裁,同時官員們會在25日談及更多與歐洲能源議題有關的事。

在與拜登會晤前,北約秘書長史托騰柏格(Jens Stoltenberg)指出,北約將加強其位於歐洲東翼的部隊,在保加利亞、匈牙利、羅馬尼亞和斯洛維尼亞派駐4個新的戰鬥團隊。

澤倫斯基今天表示,他預期西方盟邦會採取「嚴肅措施」。

他再次呼籲實施禁航區,並且不滿西方仍未提供烏克蘭戰機、現代反飛彈系統、坦克車或反艦艇武器。

他在今天稍早公布的一項影片演說中說,「在這三場高峰會上,我們將看到誰是我們的朋友,誰是我們的夥伴,以及誰會出賣並背叛我們。」

基輔遭猛烈轟炸

莫斯科把對烏克蘭的行動稱為「特殊軍事行動」,並聲稱它不是為了佔領烏克蘭領土,而是要催毀這個南方鄰邦的軍事能力,並抓捕俄羅斯認為危險的民族主義份子。

西方則表示,這是為一場無端戰爭的毫無根據藉口。

雖然克里姆林宮說,他們的行動會達成目標,但俄羅斯部隊已遭遇重大損失,多數前線戰事停滯不前,並面臨補給問題。俄羅斯轉而採取包圍戰術,以及猛烈的轟炸,導致巨大破壞和平民的死亡。

基輔市長克里契科(Vitali Klitschko)23日告訴記者,基輔市有264名平民在俄羅斯的攻擊下喪生。他稍後說,在砲彈23日擊中一處購物中心的停車場時,有1人死亡,2人受傷。

俄羅斯則否認以平民為攻擊目標。

俄羅斯犯下戰爭罪

美國國務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則表示,美國已經評估確定,俄羅斯部隊人員犯下戰爭罪。

布林肯說,已經有「無數可信的報告指出無差別攻擊,以及故意以平民為目標的攻擊,還有其它暴行。」

目前被破壞最嚴重的是南部戰略港市馬立波(Mariupol),當地自戰事一開始時就受到持續的砲火攻擊,有數十萬人安置在避難所,面臨糧食、用水和暖氣供應被切斷。

美國公司馬薩爾科技(Maxar Technologies)的衛星畫面顯示,這個曾經擁有40萬人口的城市遭到巨大的破壞,居民公寓建築陷入火海中。

一名資深官員表示,23日在烏克蘭各城共有4,554人從人道走廊撤出,比前一天大幅減少。

在西方領袖準備集會的同時,英國首相強生(Boris Johnson)說,他將推動增加防衛性、具殺傷性援助給烏克蘭。

此外,一名國防官員表示,上週已獲批准、首批美國價值8億美元的武器運送將很快送出。

「不友善」國家的天然氣購買

蒲亭則威脅要將天然氣出售轉以盧布結算,導致歐洲期貨價格飆升,因擔憂此舉將使能源緊縮惡化,並干擾每天高達數億美元的交易。

俄羅斯天然氣佔歐洲總天然氣消費大約40%。

莫斯科已經列出一項實施制裁的「不友善」國家名單。它們包括美國、歐洲聯盟成員國、英國和日本,還有其它國家。

蒲亭說,「出現的改變只影響貨幣支付,將轉為俄羅斯盧布。」

此外,在資訊戰同樣激烈的進行下,俄羅斯國際傳真社(Interfax)報導,俄羅斯監管單位已阻擋Alphabet Inc旗下的新聞聚合服務(aggregator service)谷歌新聞(Google News),指控谷歌准許用戶取得俄方所稱與軍事行動有關的不實素材。

谷歌則發表聲明,證實俄羅斯境內部份人士在連結谷歌新聞應用程式(app)和網頁上遭遇困難,而這並非因為谷歌方面的技術問題。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海青青
央廣新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