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20對俄譴責聲明 凸顯聯合孤立策略的難度與限制

129
G20峰會聯合聲明,凸顯成員國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事,仍有明顯的分歧。(路透社/達志影像)

2022年的「二十國集團」(G20)峰會正式落幕,原本外界並不看好的共同聲明,終於在峰會結束後對外公布,長達16頁的聯合聲明,內容涉及諸多國際熱點議題,包括俄烏戰爭、糧食及能源危機、通膨及中等收入國家債務狀況等,顯示成員國對於當前國際情勢相當憂心。不過,值得留意的是,G20成員國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一事,仍有明顯的分歧,聯合聲明中提及「大多數成員國強烈譴責烏克蘭戰爭」,這樣的措辭說明了成員國看法不一,更遑論採取一致性的行動,難上加難。

俄羅斯因素讓G20峰會出現挑戰

G20元首峰會會受到外界關注的主要原因,是全球主要大國齊聚一堂,能否針對當前國際情勢取得共識,甚至是在重大分歧議題中獲得顯著的突破,特別是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徑,如何提出一致性的立場來向俄羅斯施壓。不過,今年G20開幕之前,便傳出俄羅斯總統蒲亭無法出席的消息,改由外交部長拉夫羅夫(Sergei Lavrov)代表參與,甚至因為多數國家不願和俄羅斯站在一起,使得慣例會有的大合照儀式被取消,顯然俄羅斯因素讓峰會舉行增添難度,氣氛更是詭異。

G20於1999年成立,原本是一個討論全球經濟形勢的國際平台,但由於國際情勢深受政治因素的影響,國際政治議題成了論壇聚焦熱議的內容。過往G20峰會,成員國領袖多會親自出席,畢竟這是全球主要大國難得匯聚一堂的機會,各國可以藉由雙邊會晤、多邊會議來交換意見,甚至有達成合作的契機,外交上的重要意義不言而喻。不過,今年G20峰會的氣氛卻顯得格外不同,反而受到關注的焦點,是各國的雙邊場邊會,尤其是美中兩國的互動,成了鎂光燈的焦點。

今年G20峰會的聯合聲明中,特別提到「對於烏克蘭戰爭的強烈譴責」,認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造成國際情勢的不穩定,甚至衝擊全球經濟的發展,包括導致糧食及能源供給失衡,所以,今年的聲明中,特別要求俄羅斯要「完全無條件撤出烏克蘭領土」,只是,雖然措辭強硬,但說法上卻顯示出國際聯合行動的困難度及局限性,聯合聲明中提及「大多數成員國強烈譴責烏克蘭戰爭」,表示成員國對於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存在不同看法,甚至分歧,這也反映出國際政治現實的一面,各國都有自己的國家利益考量。

中國展開大國外交 爭取協調角色

G20峰會針對俄烏戰爭的討論,可以想像各國意見南轅北轍,就連東道主印尼總統佐科威(Joko Widodo)都表示,聲明中涉及俄烏戰爭的討論,是會議中最具爭議的部分,溝通過程非常艱難,顯然,俄烏戰爭讓G20峰會的進行蒙上了陰影。值得留意的是,部份成員國仍不願強烈譴責俄羅斯,其中必然包括中國,中國一直以來避免在俄、烏之間選邊站,也不願公開批評俄羅斯的軍事行動,習近平甚至曾表示,俄羅斯的入侵行為是受迫於「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尤其來自北約的擴張壓力,中國有意替俄羅斯緩頰。

中國與俄羅斯的友好關係,確實限制了中國在俄烏戰爭的調節作用,因此,當「拜習會」結束後,美中一致反對任何國家使用核武發動核戰,隨後中國外交部長王毅與俄羅斯外交部長拉夫羅夫會晤,王毅肯定俄羅斯不會啟動核戰爭的立場,稱許這是俄羅斯理性且負責任的態度。可以說,中國有意透過中俄盟友關係,在俄烏情勢中積極扮演協調者的角色,這同時也凸顯出中國對國際情勢的判斷,俄羅斯可能走向失敗的態勢,對中國帶來警醒及轉變,一昧力挺俄羅斯恐怕不是件好事。

事實上,在美國的引領之下,多數國家接續對俄羅斯採取制裁行動,這從諸多G20成員國不願和俄羅斯合照,便可窺知蒲亭已經處於幾近孤立無援的境地;不過,美國及其盟友試圖孤立俄羅斯也面臨著挑戰,G20成員國對於譴責俄羅斯的意見不一致,顯示仍有國家不願參與圍堵俄羅斯的行動,除了中國之外,印度的態度也是相當關鍵。不過,多數國家仍是支持全球穩定與和平的發展,只是對「反戰」的作法,各國差異甚大,這也導致合作成效難以彰顯,俄烏情勢短期內仍陷於僵局。

持平而論,G20峰會能提出聯合聲明,相當不容易,畢竟大國之間各懷鬼胎,要形成共識需要經過充分的溝通與爭辯,凸顯出國際合作的脆弱性及不確定性。有趣的是,習近平延任後,積極展開大國外交,似有要擔綱國際事務的話事人角色,部分國家也期待中國能發揮協調功能;不過,西方陣營恐怕對中國仍有疑慮,認為中國可能的轉變,是基於地緣政治利益的考量,拉高國際秩序的話語權,同時改善國家形象,但能否有助於解決國際問題,中國的「外部制衡能力」(External Balancing)恐怕是雷聲大雨點小。

作者》吳瑟致 大學兼任助理教授、台灣韜略策進學會副秘書長、兩岸政策協會研究員。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央廣新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