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淩晨四時三十分過後,由於受到絕食四君子劉曉波、侯德健、周舵、高新不斷呼籲和動員撤離的影響,以及在數以萬計的解放軍戒嚴部隊軍人逼近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幾乎已經將刺刀抵住學生們胸口的情況下,保衛天安門廣場學生指揮部總指揮柴玲、副總指揮李錄、封從德等學生領袖們堅守不撤的決心有所動搖,難以承擔數以千計學生安危的重大責任,終於不得不開始考慮帶領學生們撤離天安門廣場。事後,封從德對此解釋說,留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一帶的學生都是最優秀、最勇敢的分子,應該保留住這批民主的種子,然後撒向全國各地,開花結果。
封從德通過學運之聲廣播站,呼籲堅守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一帶的學生立刻以口頭表決的方式決定是堅守還是撤離。封從德向學生們廣播解釋說,在目前危急的情況下,我們已經不可能召開緊急會議討論決定,只能採用最簡單的口頭表決方式,具體做法是,我在廣播中喊叫「一、二、三」後,主張撤離的同學就喊「撤離」兩個字,主張堅守的同學就喊「堅守」兩個字,以聲音的強弱來決定,少數服從多數。
封從德在反復解釋了幾遍口頭表決的方式之後,就開始了口頭表決。口頭表決的結果是,「堅守」的聲音遠遠超過了「撤離」的聲音,在我所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北面的學生隊伍中幾乎聽不到「撤離」的聲音,學生們還在對著不斷逼近的解放軍戒嚴部隊軍人揮舞著V字型手勢,情緒十分高漲,根本就沒有撤離的意願和跡象。而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北面的學生人數是最多的,超過了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南面、東面、西面學生人數的總和,因為北面是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正面,又面對著天安門城樓。
但是,封從德卻在廣播中說:「同學們,我們平時在這裏學習民主,現在就少數服從多數,分批撤出天安門廣場。」就在當時,我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北面看到,一名學生站起來憤怒地大叫:「你們才是少數,我們堅決不撤!」緊接著又有一名學生挺身而出,對著學生隊伍大聲呼籲:「我們不能撤離,我們一定要堅持到底,否則,支持我們的北京市民一定會非常傷心。我們只要堅持到天亮,北京市民每人一塊磚頭,就可以將戒嚴部隊軍人砸跑。」這名學生的最後一句話雖然難免有些天真,但確實反映了不少在場學生的心聲,他們認為,如果堅持到天亮,大量的北京市民出現了,可能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結果。
多年後,封從德對口頭表決是否撤離天安門廣場一事解釋說,當時很難辨別「堅守」和「撤離」聲音的強弱,保衛天安門廣場學生指揮部帳篷內的學生們說法不一,有說「堅守」的聲音大的,也有說「撤離」的聲音大的,他自己覺得「堅守」的聲音似乎略強於「撤離」的聲音,但他認為這並不能反映真實的情況,因為呼喊「堅守」的學生可以理直氣壯地呼喊,而呼喊「撤離」的學生則有顧慮,不敢放聲呼喊,一些在內心主張撤離的學生甚至都不敢呼喊「撤離」,擔憂被周圍的人指責為怕死鬼。
我作為親身經歷者,認為封從德的這個解釋很勉強,不符合真實的情況。我所在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北面,人數是最多的,超過南面、東面、西面人數的總和,當時幾乎聽不到「撤離」的聲音,並不是像封從德所說的「堅守」的聲音似乎略強於「撤離」的聲音。當時與封從德同處在學運之聲廣播站內的北京高校學生自治聯合會常委周峰鎖事後也曾對我表示過,他也感到「堅守」的聲音遠超過「撤離」的聲音。此外,作為親歷者的封從德應該清楚這一點:當時依然堅守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一帶的學生們,都早已做好了流血犧牲的心理準備,下定了堅守到底的決心。而主張撤離的人在此之前的幾個小時內早已陸續悄悄地走了,不管是出於理性考慮也好,出於恐懼也罷。
在六月三日晚上十時之前,也就是解放軍戒嚴部隊軍人在西長安街開槍殺人之前,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數至少逾十萬。在六月四日淩晨一時三十分之前,也就是第38集團軍部隊和空降兵第15軍部隊分別抵達天安門廣場的北面和南面之前,天安門廣場上的人數至少還有二、三萬。在六月四日淩晨四時之前,也就是天安門廣場突然熄燈之前,堅守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一帶的人數仍不少於一萬。六月四日淩晨四時熄燈至淩晨四時三十分重新亮燈,這半個小時是天安門廣場上最恐怖的時刻,按在場人數比例,這半個小時內離開的人數也是最多的,連僅有的幾名中外記者也都離開了。根據我的實地觀察,最後堅守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一帶的人,總數不會超過五千人。
幾乎就在封從德主持廣播表決是堅守還是撤離天安門廣場的同時,第27集團軍的出擊特遣分隊已經奉命端槍沖上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幾名士兵開槍擊毀了學運之聲廣播站綁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碑體上的幾組高音喇叭,也就是說,解放軍戒嚴部隊並沒有給學生領袖帶領學生們撤離留出時間。因此,已經決定帶領學生們撤離的保衛天安門廣場學生指揮部的學生領袖們,一方面失去了與在場數千名學生的聯繫,另一方面也沒有時間組織、指揮學生們撤離,導致絕食四君子力圖促使學生領袖帶領學生們主動撤離天安門廣場的願望最終成為泡影。
作者》吳仁華 1989六四民運參與者,歷史文獻學者,著有《六四天安門血腥清場內幕》、《六四屠殺內幕解密:六四事件中的戒嚴部隊》、《六四事件全程實錄》。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