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紙世代青年黃意誠(左)說,六四前輩周鋒鎖(右)總是保有一顆年輕的心,充滿少年感,與他相處沒有距離感。(黃意誠提供)

不少追求民主自由的中國有志之士,在中共的威脅或迫害下旅居海外,而在白紙運動發生後,海外也增添許多推展中國民主化的生力軍。白紙世代的青年認為,與六四世代的民運前輩相比,他們更重視身分的「流動性」,尊重各地人民的身分認同,並且支持性別平權;六四前輩則表示,除了自身持續堅持外,還要找到跨世代、跨階層、跨種族的溝通方式,這將是白紙世代未來的挑戰。

白紙世代 關注身分認同與性別平權

六四事件在1989年6月發生,白紙運動在2022年11月爆發,兩起大規模的群眾運動都有跨世代的人參與,但相隔33年,時空迥異,不同群體所具有的優勢、劣勢,以及面臨的挑戰也大不相同。

參與白紙運動、現在留學德國的黃意誠指出,白紙世代的參與者普遍覺得,人的身分是具有流動性的。黃意誠:『(原音)人的一個身分是流動的,可能台灣上一代人覺得是中華民國的概念,現在可能變成了台灣,那麼台灣獨立、或是香港獨立,或是西藏、維吾爾,我覺得我們都會去尊重不同身分的價值,不會覺得說你必須得在大中華的這個框架下。』

黃意誠說,白紙世代另一個和六四世代民運人士在觀點上較為不同的,就是對於性別平權的看法。黃意誠:『(原音)就是說我們很支持女權,還有「LGBTQ」的問題,就是同性戀、雙性戀、還有跨性別、酷兒,我們對這些問題都是很關注的,而且非常非常支持,我們就是覺得中國的民主自由的運動,必須是和女權,還有同性戀、LGBTQ的這個運動,必須要緊密的結合起來。』

獲六四前輩激勵 也看見代際問題

留學義大利的「李老師」李穎提到,很多白紙世代的人知道當年六四發生了哪些事,所以肯定會受到六四精神的影響,激勵這個世代的人開展屬於自己世代的抗爭,只是在抗爭過後,確實可以發現時代差異和年齡代溝問題。

李穎:『(原音)當我們現在回過頭來看,當八九一代年紀已經逐漸大起來之後,我覺得代際之間的這種代溝,還是會比較大的,但是我們也看到有一些八九一代的前輩們,依然努力的在海外建設年輕的社群,然後幫助他們這些社群成長,也就是說,今天我們可以稱之為白紙一代的這些人,我們可以吸取的經驗有很多,但是對於我們來說的話,因為時代的不同,他們也有他們自己這個時代的侷限性,所以新一代人的抗爭可能是一個屬於我們這個時代的敘事,和此前的情況可能也會不大一樣。』

白紙世代 有3項「跨越」挑戰

看到白紙世代的發展,旅居英國的民運人士邵江指出,六四事件當時的參與者,有工人、農民、高校教師等各階層人士,而且有較多跨族群的共同抗爭,因此,白紙世代未來所要面臨的挑戰,除了要具備代際溝通的能力,也要能夠展開跨階層、跨種族的連結。

邵江:『(原音)1989年它的弱點是沒有性別視野,因為這個性別視野在中國實際上是被共產黨的話語權占領了,他用婦女解放和半邊天這種理論,所以當時女性意識沒有那麼強,現在中國女性的意識要比八九年強多了,所以這是個強項啊,其實在整個反抗運動是個強項,那這個怎麼跟你的族群和代際怎麼對話,這是個問題,作為一個社會運動,一個持續有正義感的社會運動,不光是一個視野的東西。』

如何在海外堅持下去 前輩給建議

旅居美國的「人道中國」創辦人周鋒鎖則表示,新世代的人能夠站出來,發出自己的聲音,非常值得支持,他希望他們不僅有組織,更能長期發展下去。周鋒鎖:『(原音)但對於願意堅持的人來講,這會是一段比較困難的時間,就是持續的堅持,可能必須要有很強的韌性,就是在這種沒有新聞熱點的情況下,怎麼能夠持續下去,這會是很大的挑戰,他們也會面臨我們當年類似的情況,就是八九年後,我們這些抗爭者經歷的,要堅持下去,在這情況下,我們面臨的是一個很長期的挑戰。』

周鋒鎖說,對於真心投入的人,哪怕僅僅只有白紙運動這次經歷,也能夠在那瞬間感受到自由解放的力量,他鼓勵白紙世代,平時可以多從事有關文化和社區方面的工作或活動,將能從中發揚自由民主的理念,並遇見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大家共同堅持下去,讓中國走向民主之路。


黃意誠表示,去年到德國留學後,香港本土派人士黃台仰(左)在生活上幫了他不少忙,他充滿感激,黃台仰和周鋒鎖都是他非常敬重的民運人士。(黃意誠提供)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程寬仁
央廣新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