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默」力量有多大?台港藝術家剖析抗爭藝術

209
台灣策展人耿一偉(左)與定居台灣的香港藝術家黃國才(右),在台北國際書展進行主題對話。(陳國維 攝)

2025台北國際書展今天(4日)起在台北世貿一館登場,香港視覺藝術家黃國才與台灣首位德國歌德獎章得主耿一偉對談,深度探討視覺藝術和幽默,在政治與人權抗爭運動中的重要性,並帶領眾人邁向共同理解的團結之路。

幽默上演政治行動劇 路人竟也湊一角

香港視覺藝術家黃國才近年定居台灣,4日在台北國際書展,與台灣策展人、衛武營國家戲劇文化中心戲劇顧問耿一偉,以「視覺藝術與人權」為主題進行對話。

黃國才說,以前都以為香港可以和中國大陸永遠相安無事,直到14年前、2011年看到藝術家艾未未被中共抓走,就覺得過去在中國大陸發生的一些爭議事件,一定會移轉到香港來,也促使他開始將行動藝術融入在各項抗爭運動。

他回想,2015年10月,香港發生銅鑼灣書店事件,當時有5人陸續失蹤,還有人在泰國被綁架,他在報紙上看到綁匪是光頭,正好當時他的助理也是光頭,於是在香港街頭上演行動劇,他請助理扮演綁匪,他演人質,跪在地上,成功吸引眾人目光,而且,沒想到香港民眾跟他一樣具有幽默感,還意外配合演出。

黃國才:『(原音)我就跪在那裡,就拍一個照,拍照之前,有個人拿一張紙給我,這張紙寫著「人質安全」,我就覺得很諷刺,你會覺得香港人很有幽默感,那張紙不是我寫的。』

港區國安法在2020年6月底實施,黃國才在法令即將生效前,在銅鑼灣書店前的馬路扮演一名中國遊客,路上有一堆裝著苦瓜的提袋,袋子外面分別印有「顛覆」、「分裂」、「恐怖」、「不安」、「勢力」等文字,反映香港社會的未來,他說,袋子裡全放苦瓜,因為當時已深知香港未來的生活一定很苦,這也是他在香港的最後一件行動藝術作品,後來就來到台灣。

幽默抗爭 力量更大

黃國才指出,獨裁者最害怕人民不聽他們的話,且取笑他,所以透過藝術來取笑,可能是反抗獨裁政權更好的方法。他也談到,有次在台中的講座,也是談抗爭藝術,當時有觀眾對他說,自己看到香港的時代革命,看到警察打學生,甚至有人跳樓,真的很想哭,可是為什麼他能以嘻笑怒罵的方式來談香港發生的事,他回覆觀眾,他看到這些事情發生也會哭,但哭完之後,發現哭也沒有用。

轉而在抗爭運動中呈現幽默的視覺藝術後,他觀察出有3種正向力量浮現了,首先是減壓,如同壓力鍋上有個搞笑的噴嘴可以釋放壓力,在極具壓力的抗爭活動裡,出現了幽默藝術,將能讓觀眾更容易進入議題。

另一方面,是能笑中帶「慮」,他指出,用妙趣在視覺上先吃「糖果」、再喝「苦茶」,當眾人在笑的時候,提出嚴肅觀點,可引發觀眾不自覺開始思考;而藉由幽默「搭橋」,讓觀眾產生聯繫,甚至會讓原本持反對意見的人也受到影響,因歡笑而創造共同經驗,培養社群和團結感,可成為走向共同理解的第一步。

幽默感分寸拿捏 弱勢族群重要「武器」

耿一偉則談到,曾有人討論觀賞脫口秀與開玩笑的主題,結果,取笑政治人物和談及性方面的議題,成為兩大最受歡迎主題,另外,種族議題也會是脫口秀節目常見的開玩笑內容,但尺度必須拿捏,而且只有相對弱勢的族群才能拿來自嘲。

耿一偉:『(原音)特別就是那些弱勢的族群來開種族玩笑,因為他有正當性,你白人不能開黑人玩笑,黑人可以開白人玩笑、黑人可以開自己玩笑,所以你就看到很多脫口秀裡面基本上就很多亞裔的,也有很多非裔美籍的,這主要原因就是你會發現,幽默這件事情其實跟弱勢族群是有很大的關係。』

他說,捷克作家米蘭昆德拉在他的小說《玩笑》當中提到,幽默感對於弱勢族群來說,是很重要的「武器」。耿一偉:『(原音)它可以協助他們釋放壓力,我還是取笑他了,我還占他便宜,他不知道,但那個笑對我來講是有一種釋放壓力的方式,因為我不採取直接抵抗,因為我如果直接抵抗我就是要革命,革命就是另外一件事情,因為現實上來講,你的武力一定比不上政權,但是幽默感可以讓你在某個方式會發現其實你是超越對方的。』

台灣常打悲情牌 增添幽默促進共同理解

相較黃國才在香港街頭的幽默藝術,耿一偉說,台灣通常在政治活動,習慣打出「悲情牌」,直到近期才陸續看到有些抗議行動會以嘉年華的方式呈現,一些響應罷免活動的青年也發想各種有趣的諧音梗,增添許多幽默感。

耿一偉也呼應黃國才的看法,他強調,有過傷痛的人,很容易透過相關活動與其他曾受過傷的人找到共識,但沒受過傷的人是無法體會那些創傷,可是,有了「幽默」,就會變得不一樣,即使不曾受過傷,也能在幽默中產生共同理解,變得同理對方。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陳國維
央廣新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