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克蘭情勢發展至今,「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的疑問跟討論愈來愈多。有學者認為,如果戰爭到最後仍須透過談判解決,為何不一開始就避免戰爭發生?台灣應儘量不要刺激對手增加戰爭機率;不過也有學者表示,台灣應墊高對手的戰爭成本並讓對手理解「根本吞不下去」,同時積極爭取國際社會的支持,全力維護台海做為國際公海的現狀。
外交部:台美是擁有共同價值理念夥伴
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J. Trump)上任後處理烏克蘭的方式,似乎看不到自由、民主等價值理念,他的許多發言內容也引發討論,而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一篇標題名為「今日烏克蘭,明日台灣嗎?」(Will it be Ukraine today, Taiwan tomorrow?)的報導,更受到媒體普遍關注。
日前在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有記者直接詢問「是否擔憂台灣日後也會成為川普就台海危機時交易的對象」?外交部在回應時仍提到共享價值,並相信台美會持續緊密合作。外交部發言人蕭光偉說:『(原音)台灣跟美國是擁有共同價值與理念的夥伴,我國政府也感謝川普政府上任以來持續對台灣的支持,特別是日前美、日領袖聯合聲明中重申維持台海和平穩定至關重要,是國際社會安全與繁榮不可或缺的要素;事實上,我國政府自川普總統第一任以來就合作無間,一直延續至今,台北和華府之間的互信與緊密合作將會持續穩定。』
賴清德總統日前也指出,「我們是棋手,不會是棋子」,所以包括美日峰會或G7等聲明,都可看到支持台海穩定、反對片面脅迫,總統更認為這已是國際主流意見,並符合全球核心利益。
學者:戰爭到最後還是談判
如何從烏克蘭的現在觀察台灣的未來?前駐愛爾蘭代表、元智大學兼任副教授杜聖觀表示,沒有人可以排除台海發生軍事衝突的可能性,但若戰爭發生,兩岸之間有哪一方可以吃下對手並取得勝利呢?
接著來看烏克蘭,烏克蘭抵抗俄羅斯入侵已經3年,因為雙方都無法完全吃下對手,最終仍要走向談判,那為什麼一開始要讓戰爭發生呢?由此而言,杜聖觀認為,台灣最好的策略,應是儘量避免刺激中國大陸引發戰爭,杜聖觀說:『(原音)所謂的啟發就是避免戰爭,最高的戰略,以談判來取代軍事對抗,這個是最高的、最厲害的一個所謂戰略思考,當然這要看執政黨的政策,有些東西我只能說,從第三者來分析做建議,是避免戰爭。』
杜聖觀指出,兩岸軍事力量有些差距,若持續提高軍備對抗,持續處於緊張態勢,不斷累積軍事衝突可能性,或許真的就會帶來戰爭,因此增加國防預算是否合宜,應多方思考與討論。
學者:自立自強爭取國際支持
淡江大學全球政治經濟學系助理教授徐浤馨表示,1994年的布達佩斯安全保障備忘錄讓烏克蘭放棄核武,美、英、俄等大國則為此提供「安全保證」,大國領袖們簽字還不到30年,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不得不說「或許大國不可盡信」。
徐浤馨指出,3年戰爭在烏克蘭這塊土地上的景象,以及災後重建的困難與挑戰,都讓他深刻感受自己的國家自己救,一定要自立自強,徐浤馨說:『(原音)你只要讓有侵略野心的國家,讓他理解到根本吞不下去,而且有可能會墊高他的戰爭成本的話,這他就會考慮了,當然有可能,如果會一直墊高他的戰爭成本的話,沒有人會去做這種事情。』
徐浤馨進一步表示,自己的國家要自己救,不過台灣仍需要得到世界的支持,首先就是要讓國際社會知道台灣不是挑釁的一方,而是幾乎每天都受到中共軍機艦的騷擾,接著是台海做為國際公海的重要性,例如美、加軍艦日前通過,正是要將此立場持續傳達給國際社會。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王照坤
央廣新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