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火延燒,台海情勢也引發討論。民進黨今天(10日)舉行「俄烏變局下的台海情勢」座談會,多名學者建議借鏡俄烏情勢,台灣應該建立自我防衛能力、提升國防經費,有國防才能赫阻侵略。而民進黨國際部主任羅致政認為,俄烏情勢可以作為北京對台海局勢的借鏡,但中國目前對台灣訴諸最後手段的可能性較低。
俄烏開戰,台海情勢也引發關注,民進黨國際部10日舉辦「俄烏變局下的台海情勢」座談會,邀請學者專家一同討論俄烏與台海情勢。
淡江大學整合戰略中心執行長蘇紫雲表示, 台灣不是烏克蘭,台灣比較幸運,地緣、政治、戰場環境都比烏克蘭優越,善用籌碼可轉變為砝碼,但在台海風險控管下,除了結合潛在盟邦的共同安全外,也要向國際傳遞正確的戰略訊號,關鍵是要有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尤其中國的國防預算增加,連年強化軍事投資,台灣的國防經費至少應在4800億的規模,才能真正達到不對稱戰力,有國防才有外交話語權、有國防才能赫阻侵略。蘇紫雲說:『(原音)如果印太這裡是個安全股份有限公司,那我們出資的比例要比較高一點,我們至少出資要達到安全的比例,絕對不要只想依賴別人,國防預算來講,穩定長年的預算才能發揮真正的效果,這樣才能規劃裝備等等,這點是最重要的。』
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教授郭育仁也認為,台灣必須修改交戰守則及增強軍事與安全韌性,不能被動等著被打,他認為軍事與關鍵基礎建設非常重要,台灣應該要有具威脅性的打擊能力,「你很大,我很怕,我打不贏你,但我要你一雙眼睛,你殺了我,我要讓你永不見天日。」絕對要讓對方知道,你只要蠢動要付出極大代價。
兩岸政策協會理事長譚耀南也指出,台灣以外的國際友人正在看台灣如何保疆衛土,他建議包括徵兵制度延長、女性服兵役等議題必須慢慢形成全民共識,和平不是乞求而來,建立自身防衛能力才能阻卻戰爭的發生。
民進黨國際部主任、立委羅致政也說,俄烏情勢是檢視國內國防政策非常好的時機,目前立法院對於教召、兵役制度及國防預算都有討論,顯示台灣民眾對國防議題的重視有所提升。他也認為美國的軍事重點仍然在印太地區,而俄烏情勢也可以作為北京對台海局勢的借鏡,中國目前對台灣訴諸最後手段的可能性較低,而台灣的政策明確,「我們不會發動第一擊」,但承受別人的第一擊後還有第二擊的反擊能力,這就是台灣面對赫阻力量最重要的核心。
民進黨中國部主任吳峻誌也提醒,俄烏與兩岸情勢有很大的不同,近來有所謂疑美論、抗中保台使兩岸關係惡化等謬論,台灣必須持續強化自我防衛能力而不是空談和平協議;更要積極應對境外勢力與在地協力者操作認知作戰,還要高度警覺中共無孔不入的統戰滲透手法。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劉玉秋
央廣新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