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這個大名在中國獨立音樂圈可說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人稱「B哥」的李志從不馬虎,從不妥協,不論是在音樂上還是意識形態上,李志永遠是那個尖銳的李志。
李志聲名大噪後,終於在2019年4月因為「行為不端」而被中共政府全面封殺。相信歌迷們都會講一句:「可以,這很李志」。李志從來都不是一個養尊處優,從上而下俯瞰世界的站在高處的人,他的經歷和每個在中國的普通人一樣,由小縣城一路靠著學業走出小地方,直到考上大學。不過李志不同的是,他發覺中國的大學教育和體制並不是他所追求的,毅然決定輟學,並嘗試在音樂路上有所作為。
李志的歌詞充滿了思考和反思,通常直接而嚴肅,旨在呈現對社會現象和人生困境的批判和關懷。他的歌曲觸及了許多當代中國人的生活經歷和情感,反映了他們的追求、困惑和對社會現狀的思考。正因如此,他的歌曲經常觸及到敏感議題和社會問題,最後也得到被全面封殺的殊榮。
他的歌曲除了不少說出他的愛情觀外,大多是他對現代中國社會的觀察和反諷,道出了當代中國青年的心聲。他有直接描寫六四事件的歌曲《廣場》,歌詞直接地批判當權者的血腥,並表達出對中國未來的失望與心死;也有描寫他對現代青年無望的生活和對共產黨路線不信任的《青春》;《人民不需要自由》以輕快的口吻唱出「人民不需要自由,這是最好的年代」,諷刺著在經濟發展下被遺忘的自由與民主;亦有《他們》中描寫當權者「他們指向左,他們指向右,他們一直有洋樓」,身居高位地制定了國家政治意識型態的方向,並重複著星斗小民所述「我們的生活多美好」的反差,反映出統治階級與普通平民的巨大斷層和小市民生活的種種無奈。
李志從默默無聞到後期在大型體育館中的演出全部爆滿,他大可以迎合中國官方所秉持的主流價值觀來成為現在娛樂圈所述的「頂流藝人」,但是這位由底層出身的音樂人從來沒有忘記初心,在高牆的面前,他們沒有選擇成為高牆的一份子,而是毅然地繼續站在雞蛋的一方,繼續用自己的方式在中國這個高壓不平等的環境中繼續反抗。
很多人或許認為音樂或是藝術這些非實質的反抗形式,對比起更主動的實質對抗來說顯得毫無用處,但筆者認為,在中國這一類高壓和「老大哥」式的警察國家,當人民無法作出實際抗爭時,這種思想上的、形而上反抗便顯得極為重要。這位傳遞反抗之火予聽眾腦海中的「南京市民李先生」,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更為鳳毛麟角。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央廣新聞原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