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依賴俄羅斯能源供應的歐洲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努力要多元化能源供應,加速擺脫莫斯科的陰影。過去完全仰賴陸上管線,接收俄羅斯天然氣的德國,正加速讓第一座海上液態天然氣接收站完工,以接收從中東等地進口的天然氣。同時,德法等國領導人也四處奔走,從阿拉伯波斯灣到非洲,以確保多元化的天然氣來源能穩定供應他們的國家。
從建設液態天然氣(LNG)終端處理站,到尋求替代俄羅斯的天然氣進口來源,歐洲各國正在和時間賽跑。
這是因為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歐洲痛定思痛,希望儘快擺脫歐洲被壟罩在俄羅斯能源供應的陰影下。目前迫在眉睫的問題,就是要如何讓歐洲在今年寒冬免於受到能源緊縮的劇烈衝擊。
北溪天然氣管爆炸 歐洲能源危機警鐘大作
俄國對烏克蘭的戰事持續,加上9月底連通俄羅斯至歐洲的天然氣管線發生爆炸事故,在在敲響歐洲面臨能源危機的警鐘,只要一天無法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就無法避免地緣衝突帶來的各種不確定。
北溪1號(Nord Stream 1)和北溪2號(Nord Stream 2)天然氣管線在9月26日陸續傳出爆炸,導致天然氣傾瀉而出,海面上可見巨大的氣泡湧出。
誰是幕後黑手? 俄美烏對遭懷疑
北溪1號曾是俄羅斯向歐洲供應天然氣的重要動脈,但在俄烏戰爭爆發後,莫斯科為了報復歐洲的制裁,大幅降低了這條管線的天然氣輸出,供應緊縮導致歐洲天然氣價格飆升。至於北溪2號管線,目前雖然尚未正式啟用,不過管線中存有天然氣。
歐盟已指出,漏氣事故是來自人為破壞,但沒有明確指出幕後黑手是誰。而到目前為止,西方政府都避免直接指責。俄羅斯方面指控是西方所為。不過,愛沙尼亞則點名俄羅斯。較讓人意外的是美國經濟學者薩克斯(Jeffrey Sachs)先前接受彭博社節目訪問時,認為美國也可能是幕後黑手。不過,美軍已表示與此無關。
歐洲尋求替代能源供應 挪威天然氣救急
北溪管線讓歐洲能源自主問題受到更多關注,而在歐洲力拼能源取得多樣化之際,北歐國家挪威的天然氣目前成為歐洲大陸的救急來源。
俄烏戰爭爆發以來,挪威的天然氣對填補歐洲缺口帶來幫助,挪威已向歐盟27國供應四分之一的天然氣消費量,並同意和歐盟持續展開能源合作,包括開採新油田,以確保短期和未來的長期供應。
挪威-波蘭新管線啟用 強化歐洲能源自主
一條從挪威通過丹麥的波羅的海海域,終點達到波蘭的新天然氣管線於10月1日正式啟用,這條從2018年開始建造的新管線加入天然氣運輸,對歐洲來說是值得慶祝的一刻,要強化歐洲能源自主,這是關鍵的一步。
波蘭總統以及丹麥和挪威總理共同出席了在華沙的啟用記者會,波蘭總統莫拉維茨奇(Mateusz Morawiecki)大力宣告,一個新的時代正在展開,歐洲將不再受到俄羅斯的能源敲詐。
波蘭總統莫拉維茨奇:『(原音)這個俄羅斯主控天然氣領域的時代即將終結,這個以勒索、威脅和敲詐為標誌的時代。今天,我們正在進入一個新時代,一個能源主權、能源自由以及安全獲加強的時代。』
德首座液態天然氣接收站拚今年啟用
在德國,柏林當局正加快建造能從海上接收並冷卻處理天然氣成液體狀態的液態天然氣(LNG)終端站。
在德國具戰略重要性的北海沿岸,工人們在威廉港(Wilhelmshaven)加緊施工,力拼要在今年冬天,啟用這個德國的第一個液態天然氣終端處理站。
預計從今年冬天開始,這處設施將能取代德國過去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的20%。
和一些已經開始從海上接收液態天然氣的歐洲國家不同的是,德國長年來完全仰賴陸上的管線,接收直接從俄羅斯輸送來的天然氣。但這個較為經濟實惠的方式,在俄烏戰爭爆發後已經行不通。
現在,德國加大對液態天然氣的押注,以加速該國的能源來源多元化。柏林在近來尋求替代能源的努力中,已經對5個類似威廉港的計劃投入上百億美元。
同時,面臨迫在眉睫的能源緊縮危機,這些計畫要能儘早啟用。負責威廉港液態天然氣接收站建設計畫的主任克爾茲(Holger Kreetz)說,這項計畫要趕在1年內完工,預計在明年初開始接收天然氣供德國使用。
德國能源大廠Uniper項目執行主任克爾茲:『(原音) 我們正以很快的速度建造。通常,一個像這樣的計畫要花5到6年。我們要在10個月內完成這個計劃。我們在這裡從5月5月開始施工。』
尋找能源供應 德國望向波斯灣
液化天然氣接收設施準備啟用,但天然氣要從哪裡來呢?
德國正在積極開拓進口來源,德國總理蕭茲(Olaf Scholz)9月底奔走波斯灣的阿拉伯國家,成功帶回了與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協議,阿聯將向德國供應液化天然氣。
不只德國,法國和義大利等國也正積極開發新的天然氣進口來源,以彌補俄羅斯供給的缺口。他們主要尋求非洲大陸,尤其是非洲最大天然氣出口國阿爾及利亞的供應。
歐洲政府正努力地向他們的人民保證,今年冬天不會有斷電的危機,不過,歐洲能否完全擺脫對俄羅斯的能源依賴,以及電價與通膨的上漲問題,在短期內恐怕仍將持續衝擊歐洲人民。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張雅涵
央廣新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