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革命105週年 烏克蘭脫胎換骨 俄羅斯依舊當年

226
11月7日是俄國十月革命105週年。(圖:維基)

引言:11月7日是俄國十月革命105週年。今年2月,在為入侵烏克蘭發表的演說中,俄國總統蒲亭宣稱:歷史上從未有過烏克蘭這個國家,正是列寧和他的同志為了建立蘇聯,才創立了烏克蘭,所以烏克蘭是「列寧的兒子」。此言深深顯示,今天的俄國正大步朝著極右保守的東正教神權和斯拉夫主義的排外方向走去。105年過去了,烏克蘭早已脫胎換骨,逐漸成為文明世界的一員;但俄羅斯卻依舊是當年那個癡迷領土與血緣的陳腐帝國。

俄國總統蒲亭是一個對東正教和俄羅斯帝國傳統非常癡迷的政治領袖。他對十月革命之後的紅色俄羅斯並無多少留戀。雖然在2001年,他恢復了蘇聯國歌的旋律作為俄羅斯國歌,但這樣做的考量並非是肯定蘇聯歷史,而是要用更加宏大的俄羅斯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史觀將蘇聯歷史徹底俄羅斯化,以此統合國內的蘇聯派和沙皇俄國派。2008年前後,俄羅斯軍隊開始全面與蘇聯時代的傳統、符號告別。最為直接的表象就是,所有部隊的戰旗,全部使用沙皇時代色彩的聖喬治十字軍旗;蘇聯時代那種印有紅五星、鐮刀斧子、列寧頭像的紅旗,被停止使用,送進了軍隊的榮譽室和陳列館。

在今年2月宣佈入侵烏克蘭的全國電視講話中,蒲亭認為,十月革命後建立的蘇聯,在憲法上承認各個加盟共和國具有退出蘇聯的權利,賦予了當時的烏克蘭和俄羅斯同等地位,但這種做法卻埋下了今日烏克蘭危機的歷史種子。因此,他憤怒指責列寧及其同志。蒲亭將現代、當代的烏克蘭稱為「列寧烏克蘭」。但將一切歸咎於列寧,其實是廉價的,也並不合乎歷史原貌。

列寧黨人支持烏克蘭自決 實為進一步併吞的權宜之計

歷史的事實是,1917年,在俄國大革命的浪潮中,烏克蘭左翼的社會革命黨人、社會主義者們建立了「中央拉達」政府(拉達,烏克蘭語為代表大會),後來更成立了烏克蘭人民共和國。這個政權初期面臨的最大敵人,便是忠於沙皇的白軍和俄國右翼民族主義者。因為在忠於沙皇的俄羅斯人看來,烏克蘭不過是俄羅斯的一個省,沒有資格自治或獨立。面對如此困境,這群烏克蘭政治精英初期希望和俄羅斯的社會主義者們合作,共同締造一個尊重烏克蘭人自治權和生活方式的新國家。所以,十月革命前,左翼和自由派組成的俄國臨時政府,與烏克蘭方面關係尚好,雙方約定:烏克蘭的最終地位,要等待全俄羅斯(包含烏克蘭)立憲會議選舉後,由具有法律地位的立憲會議決定。

到了1917年11月,奪取權力的列寧布爾什維克,更是為烏克蘭的獨立大聲吶喊,加油助威。然而,列寧黨人的這種支持是言不由衷的,也只是權宜之計。他們真實的意圖是以支持烏克蘭自決為號召和手段,消滅烏克蘭境內忠於沙皇和其他派別的勢力,最後再以「無產階級大聯合」的名義,將烏克蘭納入到新政權的版圖。因為在選舉中僅僅獲得不足24%的得票,列寧黨人武力解散了本來可以決定烏克蘭地位和命運的全俄羅斯立憲會議(多數席位被同情烏克蘭自治的社會革命黨獲得)。列寧及其同志後來更在烏克蘭東部的哈爾科夫扶植「烏克蘭蘇維埃共和國」,與基輔的烏克蘭人民共和國分庭抗禮。毫無疑問,列寧的做法成功了,烏克蘭成為了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蘇聯加盟共和國並未享有民族自決權

列寧締造的蘇聯固然在憲法上承認烏克蘭以及其他聯邦成員具有退出蘇聯的權利,承認他們的民族自決權。但熟悉蘇聯歷史的人都知道,蘇聯從來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聯邦制國家。其國家法律中的聯邦原則、民族自決權設計,只是用來擴張蘇聯版圖的手段。1939年蘇聯與芬蘭爆發戰爭,莫斯科試圖用這種手法吞併芬蘭,未能成功。到了1940年,波羅的海三國被強行併入蘇聯。所謂的憲法地位和人民權利,只是一紙空文的粉飾而已。

在蘇聯統治烏克蘭期間,烏克蘭人的地位甚至不如沙皇俄國時代。在農業集體化政策的催導下,發生了舉世震驚的嚴重饑荒。烏克蘭語仍然遭到禁止。在「同文同種、兄弟民族」的名義下,大俄羅斯主義在烏克蘭盛行。任何對烏克蘭本民族歷史和文化的歌頌,都會帶來莫斯科當局的嚴厲鎮壓,即便是黨內人士也不例外。在蘇聯總書記布里茲涅夫時代,曾擔任烏克蘭共產黨領袖的謝列斯特,撰寫了《我們的蘇維埃烏克蘭》,弘揚烏克蘭的歷史,結果引起蘇共中央的嚴厲批判和壓制。

正是列寧延後了烏克蘭獨立的腳步

蒲亭應該感激列寧,如果不是列寧及其同志,烏克蘭早就像芬蘭一樣,在俄國大革命的風潮中,徹底獨立了。正是列寧,烏克蘭才在俄羅斯的版圖多待了74年。蒲亭如今反而倒過來嚴厲譴責列寧,將烏克蘭對俄羅斯的離心歸咎於列寧的民族政策,這是一種廉價的政治卸責。蒲亭迴避了崇尚自由和民主的烏克蘭歷史中,俄羅斯的中央集權體制對烏克蘭人傳統生活方式的踐踏、剝奪和壓制。這種壓制在沙皇時代如此,在蘇聯時代同樣如此,二者僅僅是外在形式不同。如今的蒲亭政府和俄羅斯領導階層,甚至連列寧民族政策的外衣,僅僅是外衣,也無法容忍,可見今日的俄羅斯社會已經在極右保守的道路上狂飆突進,與沙皇時代無異,失去了理性判斷。

這種極右保守,並不是新生現象,只不過是俄國歷史與思想的反覆和押韻。從歐洲產業革命以來,俄羅斯思想界一直以來存在斯拉夫派和西化派的對立。斯拉夫派倡導在東正教文化、斯拉夫民族主義以及沙皇統治的農村傳統中,延續俄羅斯帝國的生命。而西化派則主張全面學習西歐,建立一個與英法文明接軌的國家。有趣的是,由於馬克思主義是外來思想,那麼蘇聯這一紅色帝國,是否西化派的產物,俄國學界至今爭論不休。但早有學者指出,列寧崇尚的馬克思主義以及建立的紅色帝國,與早期俄國馬克思主義之父普列漢諾夫嚮往的馬克思主義,並不相同。俄國早期的馬克思主義贊成自由與民主開化思想,反對強權專政,主張完全拋棄俄羅斯歷史上的舊傳統,這是一種「向前看」的政治主張。但列寧則不同,他的同志嚮往的是絕對平均主義的沙皇時代村社社會主義,而且對俄國歷史與文化具有認同性;列寧及其同志僅僅在打擊政治對手時,才會對俄羅斯愛國主義進行批判;蘇聯時代,大俄羅斯的愛國主義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被不斷強化。這在部分學者看來,是「向後看」的政治信條。

俄羅斯以「兄弟民族」捆綁烏克蘭反促成歐美大團結

105年過去了,俄國大革命的歷史遺產深深影響東歐、東亞甚至整個世界格局。然而,在這場烏克蘭對抗俄羅斯的戰爭中,我們卻看到了這兩個國家截然不同的表現和生活方式。烏克蘭早已擺脫了斯拉夫主義、東正教信仰對國民身份建構的束縛,開始以世界公民、歐洲一份子的心態拋棄歷史上的舊傳統,他們與歐洲、美國在一起,構築起抗擊俄羅斯的防線。可以說,歐美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團結過。然而,俄羅斯卻依舊和105年前的沙皇、蘇俄一樣,癡迷在對領土、血緣的執著中,以「兄弟民族」的名義試圖將烏克蘭捆綁在自我的歷史敘事中。當俄羅斯不斷「向後看」的時候,受影響的恐怕將不僅僅是烏克蘭。

更為令人擔憂的是,在華人社會,很多人依舊將今天這個陳舊、保守、極右的俄羅斯,想像成是紅色蘇聯的延續。這種幼稚而簡單的思維會帶來何種惡果,或許只能由時間去回答了。

作者》徐全 香港城市大學中國近代史專業哲學博士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央廣新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