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宣布在烏克蘭邊境的軍事演習任務完成,將返回基地,眼看俄烏情勢有趨緩的跡象;不過,俄烏矛盾仍未解決,更難斷定俄羅斯會不會再故技重施,外界看法相當分歧。
俄烏衝突趨緩 將進入艱困的談判階段
過去一段時間,美國一再對外警示,俄羅斯隨時有出兵的可能,甚至傳出可能在本月的16日發動攻擊;不過,也傳出烏克蘭將對俄羅斯讓步,放棄加入「北約」(NATO)來換取雙方休兵,但這樣的說法並沒有獲得證實,但如今俄羅斯宣布停止軍演,是否表示俄烏取得共識,恐怕仍是未知數。
其實,俄烏情勢發展正好是一部寫實的「地緣政治」(Geopolitics)情景,烏克蘭自2008年極力爭取加入北約,這讓俄羅斯相當不滿,認為北約「東擴」將會讓俄羅斯受到嚴重的威脅,尤其是限縮了俄羅斯在中東歐的影響力,蒲亭(Vladimir Putin)不但反對北約東擴,甚至要求歐美國家要提出具強制力的保證,必須確保北約不會進入俄羅斯的後花園。
當然,烏克蘭危機一直無法順利緩解,最關鍵的障礙是,烏克蘭並非北約的成員,歐美國家根本不可能給俄羅斯任何承諾,而且俄羅斯對烏克蘭的軍事恫嚇,倘若歐美國家因而退讓,或是提出符合蒲亭滿意的答覆,那麼恐怕會讓俄羅斯在中東歐、中亞一帶更為所欲為。
此外,對美國、歐盟(EU)、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OSCE)而言,俄羅斯依舊是區域不穩定的主要來源,無論是因為讓步,或是俄羅斯出兵攻戰烏克蘭,都將讓俄羅斯影響力有往西擴張的風險,所以,就連G7都向俄羅斯警告,將可能會採取經濟制裁,問題是,結束軍事演習並不等於蒲亭接受了歐美國家的警告,更不代表俄羅斯已退讓,反而是讓爭議暫時擱置,進入外交談判的階段。
情勢短暫趨緩、爭議待解 衝突因子仍存
這段期間,眼看俄烏衝突可能會一觸即發,許多觀察家都在探詢可以緩解的機會,許多國家對烏克蘭提出旅遊警告,呼籲公民及企業法人儘快撤出,國際經貿形勢也深受影響,各國股市應聲重挫,俄烏危機可說是牽一髮而動全身,各界擔憂情勢會擴大,甚至導致全球經濟在疫情肆虐下更難復甦。
值得留意的是,蒲亭在形勢升高之際,對外釋出外交談判的可能性,顯然這讓短暫緩和情勢起了作用,這也表示,就算俄羅斯十萬大軍兵臨烏克蘭邊境,「發動戰爭」並不是俄羅斯的首選,蒲亭要的是產生「以攻為守」的恫嚇效果,這自然也是主要歐美國家為何持續外交周旋的原因所在,畢竟開戰對誰都沒有好處,甚至可能讓地區形勢更為動盪。
俄烏情勢短暫緩解,仍必須仰賴外交談判的進行,不過要真正解決衝突,甚至在短期內達成共識,恐怕不太容易。2015年俄、德、法、烏四國所達成的「明斯克協議」(Minsk II),是外界認為可以複製的模式;但是,當時的時空環境、爭議焦點不同於現在,要重新形成有約束力的新協議,是否還是四個國家上談判桌?以及對於協議內容都有各自的堅持,必須說,目前就算短暫解除危機,但並不等於衝突已經解決,更遑論確保永久的和平。
台灣仍需審慎看待 做好政治經濟風險評估
從台灣的角度來看,烏克蘭危機確實離台灣相當遙遠,但是,這並不表示台灣可以完全無視,縱然不會被直接波及,但間接的影響是必要有所準備才是。從經濟衝擊來看,倘若俄烏發生戰事,國際經貿形勢及供應鏈勢必受到損害,而台灣半導體產業所仰賴的能源、原物料及出口市場可能難逃連鎖效應,國內必須有超前部署的準備,尤其當下仍有不確定因素。
從政治的風險來看,台灣必須留意,中國是否會藉機增加對台軍事恫嚇?對中國來說,十分看重美國因應俄烏衝突的態度,這是可以用來檢視美國的對外戰略重心,以及美國全球治理的能耐。從這次的俄烏形勢來看,美國有意讓歐盟、北約扮演重要的角色,得以將大部分資源放在印太地區,尤其是防止中國藉機生事,顯然,「印太戰略」對美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但是,美國在全球事務的宰制能力,已受到質疑,無論是美俄之間的談判成效,或是針對烏克蘭危機的因應作法,確實凸顯美國在處理國際衝突的問題與困境,不過,這並不代表美國的全球地位會被取代,反而更證明拜登上台後,對於「多邊主義」(Multilateralism)的重視,以及打造民主價值聯盟的路徑,正在發揮作用,而對於俄烏形勢的後續發展,美國仍將扮演重要的角色。
延伸閱讀
–莫斯科:部分俄國部隊 開始離開烏克蘭邊界
–美學者:台灣比烏克蘭更重要 籲美國勿分心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央廣新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