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吸引全球人民的目光,變化的速度令人目不暇給。這場領土的爭奪戰從2014年開始的「低強度混合戰爭」持續至今(2022)年2月24日,巧合的是,2014年2月24日是俄羅斯出兵攻佔克里米亞,而今年2月24日也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全面侵略戰爭的起點。為回應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行徑,美國與西方盟國表態對俄羅斯進行經濟、金融制裁,北約盟國並未打算為烏克蘭直接參戰,僅提供相關軍武及物資後援,即是不將俄烏的有限戰爭升高為「第三次世界大戰」。
許多觀察者事前預測,俄烏應不至於發生戰爭,至多僅小型衝突事件;但在西方國家新聞輿論、訊息戰、網路傳播、遠程打擊、與對烏克蘭聲援,加上蒲亭(Vladimir Putin)對美國與北約的新仇加舊恨,讓不應升高到戰爭的俄烏衝突開始失控,也讓原本應在外交制裁就結束的情況直接升高到大規模金融、經濟、能源等制裁,甚至核戰的風險與疑慮,已然失序的國際秩序可能已經展開。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圖為俄羅斯遭焚毀的虎式裝甲車。(UNIAN提供)
俄烏之戰過程的異常與邏輯
究竟是美歐各國的請君入甕?還是俄羅斯的將計就計?若從開戰前一連串的訊息戰觀察,可看出美國不斷為俄羅斯貼緊必定會「入侵」烏克蘭的標籤,即使蒲亭一再堅稱「不希望引發戰爭」的訴求,烏克蘭亦是有相同的企求;開戰後,美歐強調不出兵的立場,促使歐洲國家出面與俄羅斯斡旋,引發兩個不希望戰爭的國家,都在為戰爭做準備,而一再聲稱會戰爭的國家,卻未出兵的特殊情況。
此外,烏克蘭要求加入北約,為不踩俄羅斯的紅線與底線北約暫且不予回應;另方面,美國讓歐洲國家直接面對俄羅斯,主要是無意才剛從阿富汗撤兵,隨即又投入另一場難解的紛爭之中,尤其是今年11月即將舉行期中選舉,執政黨國內民調降到新低及聲望都亟欲在剩下幾個月的時間內,渴望得以急速拉抬。
蒲亭的頭號目標非烏克蘭而是美國與北約
蒲亭承認「頓涅茨克」及「盧甘斯克」兩地獨立,並簽署「友好合作互助條約」,根據協議,俄軍進入頓巴斯協助維和,獲得建立軍事基地的權利,隨後俄羅斯聯邦委員會准許總統在境外動武的權利,於是戰爭爆發;但,一開始可能的「有限戰爭」,成了「無限戰爭」,原因不外乎美國與西方盟國應對俄烏衝突的策略與手段,更重要的是俄羅斯與美歐長久以來的矛盾及不信任。一戰及二戰的發生,是歐亞大陸邊緣地區的矛盾與糾紛所導致,而今的爭霸卻是由歐亞大陸與北美大陸直接衝突,緩衝地帶已盡失。1991年美歐各國對蘇聯承諾不向德國以東擴張,但1999年波蘭、匈牙利、捷克加入北約;2004年斯洛伐克、斯洛維尼亞、羅馬尼亞、保加利亞、立陶宛等國;2009年克羅埃西亞、阿爾巴尼亞;2017年蒙特內哥羅,以至2020年北馬其頓也成北約一員,北約五次的東擴讓彼此矛盾衝突點不斷加深加劇。
蒲亭的頭號目標非烏克蘭而是美國與北約
烏克蘭的死守行動讓世界各國湧進軍武與物資補給
俄烏之戰看出烏克蘭人民對俄羅斯入侵的奮力抵抗,總統澤倫斯基更從喜劇演員成為抗俄英雄。如此奮死抵抗決心,讓西方各國從一開始的外交軟制裁升高到實質經濟制裁,甚至升到最強烈的金融核戰制裁(SWIFT);此外,北約與非北約成員國對於烏克蘭的金援與所需防衛武器的提供愈加增多;甚至連阿富汗塔利班政府也發聲明呼籲「俄烏雙方應保持克制,透過對話解決危機」,由於塔利班自2003年即被俄羅斯列為恐怖組織,此時發出如此聲明更加引發討論與耐人尋味。
俄烏之戰結局如何還在發展
由於俄羅斯在烏克蘭境內推展狀況並不順利,且在美歐各國接連對俄羅斯提高制裁力度與援助物資後,俄羅斯抬高聲調可能亮出使用核戰武器的威脅訊號,估計一方面恐是蒲亭「升級版的以戰逼談」,另方面也是烏克蘭也不想再打下去的訊號釋出。如今,雙方展開談判,預料可能的結果是雙方停火、俄羅斯撤兵、烏克蘭不加入北約、對於兩宣布獨立的自治區則各說各話等情況,若為如此,是否等同於「一烏各表」?俄烏這場戰役估計恐一時半刻尚無法停歇,西方國家需對俄羅斯近身壓迫到何種程度,這場戰爭才可能有個暫時性的結果?值得密切關注!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新聞編輯
央廣新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