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衝突 可能助長中國在印太的獨斷行徑

666
在俄羅斯對烏克蘭開戰後,美國的注意力大幅轉向烏俄,似乎為中國在印太地區擴大獨斷作為提供了機會。(UNIAN提供)

在俄羅斯對烏克蘭開戰後,美國的注意力大幅轉向烏俄,似乎為中國在印太地區擴大獨斷作為提供了機會。分析指出,中國正密切注意戰情的發展以及最終結果,作為中國未來在印太地區採取進一步舉動的重要參考點。美國如何應對這次危機,關係重大。

俄烏交戰 中國對印太意圖引憂

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行動後,交戰地區的情勢吸引了全球,尤其是美國的注意力;中國是否可能利用此種機會擴大在印太地區的獨斷行徑,已經引發國際關注。

英國衛報(The Guardian)中國事務記者文森尼(Vincent Ni)指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雖然給了中國外交上的兩難,卻也因為美國拜登政府在今年的期中選舉之前,可能不斷要為俄羅斯分心,提供了中國機會。

美國太平洋空軍(US Pacific Air Forces)司令維巴赫(Kenneth Wilsbach)指出,中國在這場危機中已經和俄羅斯結盟,引發人們質疑中國在印太地區的意圖。

日本首相岸田文雄(Fumio Kishida)也表示,如果默認俄羅斯以實力改變現狀的做法,有可能助長中國的行為,他非常擔憂印太地區的秩序或許會因此受到影響。

西方與俄劍拔弩張 中國趁機壯大實力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研究學院(RSIS)中國專家楊紫(Zi Yang)在英文線上時事雜誌「外交家」(The Diplomat)撰稿指出,中國的最佳盤算是,西方與俄羅斯劍拔弩張,這將給予中國培養實力和影響力所需要的時間和空間,而此種考量將在近期與長期主導中國的政策。

澳洲新南威爾斯大學(University of New South Wales)政治和國際關係高級講師科羅廖夫(Alexander Korolev)對英國廣播公司(BBC)表示,「烏克蘭危機分散了美國對中國的注意力,原本中國才是華盛頓的主要對手,而不是俄羅斯。」「這(場戰爭)不但讓美國筋疲力盡,也為中國在亞太地區與美國爭奪地緣政治影響力,贏得了時間。」

俄國最終「下場」 將成中國未來行動參考點

分析家進一步指出,中國也在密切觀察戰爭情勢的發展,尤其是俄羅斯最終的「下場」,以作為未來在印太地區採取行動的參考。

澳洲國立大學(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戰略與國防研究中心(Strategic and Defence Studies Centre)教授布拉克斯蘭德(John Blaxland)向自由亞洲電台(RFA)表示,「蒲亭的盟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正密切注意蒲亭的行動會開創何種先例。」他說,「如果蒲亭(最終)未受懲處,可能給予習近平信心,在南海更加獨斷,或更進一步破壞區域經濟龍頭、充滿活力的民主國家台灣的穩定與獨立。」

政治分析家、美國前陸戰隊上校紐夏(Grant Newsham)也向自由亞洲電台表示,「如果美國和西方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回應,被視為軟弱或無效,並最終接受俄羅斯佔領烏克蘭為既成事實;那麼,這將壯大中國的膽量,敢於採取行動。」紐夏認為,「在這段期間,中國會持續對台灣施壓、加緊對南海的控制,同時繼續在東海向日本施壓。」紐夏並說,「這是自從二戰以來最危險的國際情勢。」

華府智庫史汀生研究中心(Stimson Center)中國計畫主任孫韻(Yun Sun)向自由亞洲電台指出,「中國正在觀察,美國如何對烏克蘭危機作岀反應,以測試美國有多大的決心和意願,去軍事涉入遠離美國本土的軍事危機。」

孫韻指出,北京並不喜歡將烏克蘭與台灣相提並論,但美國對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的回應,可能被中國做為一個參考點(a point of reference)。

烏戰牽動印太情勢 美國動見觀瞻

當然,如果美國確實因為烏克蘭戰爭而轉移對印太戰略的關注,將再度對美國的信譽造成重大傷害。

澳洲雪梨大學(University of Sydney)美國研究中心的外交政策與國防部門主任陶申德(Ashley Townshend)向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表示,「亞洲國家早已有過此種經歷,即在美國因為歐洲和中東而分心的情況下,對亞洲的再平衡並未發生。」

金融時報駐台資深記者席佳琳(Kathrin Hille)分析指出,一些亞洲國家的政府官員認為,烏克蘭危機讓美國陷入兩難處境。一方面,如果華府對烏克蘭問題涉入太深,將分散對亞洲和中國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如果華府無法幫助保護烏克蘭免於俄羅斯的入侵,將進一步削弱美國是否有能力保護基於規則的全球秩序的信心。

烏克蘭戰爭的發展與最終結果,顯然與印太地區的戰略情勢有細密的連動關係 ,尤其更以美國的應對影響最為深遠,這將是未來一段時間,極為關鍵的觀察重點。

#以上專題是由央廣編譯黃啟霖撰稿、播報,謝謝收聽#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黃啟霖
央廣新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