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反送中」運動延燒2個多月,身處香港的大陸人如何看待這場風暴?「港漂」記者Kris表示,中港矛盾下,多數港漂對運動冷感、反感;舉報潮的「白色恐怖」也讓港漂噤聲。
「港漂」泛指從中國大陸赴港留學、就業的群體。2003年起,香港政府透過「優秀人才入境計畫」、「輸入內地人才計畫」和「非本地畢業生留港╱回港就業安排」等政策,吸引中國大陸人才來港。據統計,2015年每100名香港居民中,就有1人是「港漂」。
盼當陸港溝通橋梁 無奈已身心俱疲
Kris說,自己來自「看人民日報」的家庭,家人都在體制內工作。但她形容自己的父親是「開明的建制派」,能和她理性討論中國的社會議題。
來香港後,Kris趁一次放假回家,嘗試向父親解釋當時新成立的「香港眾志」並不是「港獨」,但父親卻完全無法接受,談話不歡而散。自此,她知道香港政治仍是家中的禁區。
Kris說,自己並未向家人透露自己工作的細節,幾個採訪激烈抗爭的週末,她都跟家人謊稱自己「在家裡休息」,而身邊支持運動的港漂們,也多半這麼做。
她說:「我們一方面不可能放棄工作,放棄香港;另一方面也不想影響家人,讓他們擔心,因此,只能選擇和家人保持一個疏離的狀態。」
這幾個月下來,Kris也感覺自己的身分認同遇上困境。以往,她認為自己是個「支持香港爭取民主的中國人」,但經過之前的舉報潮後,她開始對「中國人」的認同有所遲疑。
「我原本以為只是有堵牆在那兒,大家有話沒法說」,Kris說,但在「獵巫式」的舉報潮中,她卻感覺到來自同胞的惡意,令她相當沮喪。
Kris說,在香港生活的這幾年,對自己的精神價值影響相當深:她羨慕香港人對在地社會的認同感、歸屬感,也欽佩港人願為他人爭取權益,作出犧牲的態度。她笑稱,自己已經是個「精神上的香港人」。
但同時,她也明白自己身為「中國人」的身分無法改變,且自己在中港兩地生活的經驗,更能讓她理解中港矛盾的內涵。因此,她不願像多數香港人或台灣人一樣,一味地罵共產黨、批評中國。作為一個港漂,她仍希望能搭起兩個社會的溝通橋梁,理性討論;然而,複雜的現實已讓她感到身心俱疲。
在資訊落差和民族主義的催化下,中港兩地對「反送中」的態度大相徑庭,而像Kris這樣希望促成雙邊溝通的港漂,注定成為中港矛盾下的「磨心」。亂世之中,該如何安放自己的身分認同,是港漂群體懸而未決的難題。
新聞引據:中央社
撰稿編輯:張子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