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在2月24日黎明展開入侵行動,從海陸空三面夾殺侵烏克蘭,無情的戰火燒紅了俄羅斯和烏克蘭百年來的歷史糾葛,用最血腥的方式向世人回顧兩國間的恩怨情仇。
俄烏反目揭開歷史恩怨情仇
俄羅斯總統蒲亭(Vladimir Putin)對鄰國烏克蘭發動全面入侵,砲火猛攻烏克蘭首都基輔(Kyiv)的畫面震驚世人。這兩個地理位置緊密相連、歷史文化關係密切、過去同屬前蘇聯的國家,原本應該是兄弟之邦,如今卻反目相向。他們之間的恩怨情仇,很大一部份是源自烏克蘭地理的重要性。烏克蘭前總統庫契馬(Leonid Kuchma)就說,烏克蘭身處歐洲地緣政治中心,有一個歐洲大國的份量。
烏克蘭坐擁肥沃的黑土帶,而且礦產資源豐富,既是歐洲的糧倉也是前蘇聯的工業重鎮。在地理位置上它具有黑海出海口地位,掐住歐亞命脈,向東可威脅高加索油田,西進可深入中歐國家,往南走也能挺入巴爾幹半島和地中海,是俄羅斯、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和美國地緣戰略的角力點,是西方國家和俄羅斯一觸即發的緩衝區,誰都不願意見到烏克蘭向對方靠攏。
蒲亭臥榻之側不容他人安睡
可以說烏克蘭既是俄國親密的後院,卻又令莫斯科惴惴不安。而面對勢在必得的西方陣線、以及絕不放手的俄羅斯,烏克蘭的取捨也決定了國家的命運。基輔就因為和歐洲聯盟簽署政治與自由貿易協議,為莫斯科在2014年併吞克里米亞(Crimea)埋下伏筆,正如同烏克蘭總統澤倫斯基(Volodymyr Zelenskiy)要帶領烏克蘭加入北約,結果成為如今蒲亭出兵的藉口。
事實上,早在俄羅斯2014年第一次侵犯烏克蘭主權的克里米亞戰爭中,就能看出蒲亭的態度。當時親俄的前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ViktorYanukovych)因為拒絕簽署與歐盟的自貿協定,引發親歐派大規模街頭抗爭,最後政權也遭到推翻。而蒲亭則利用對克里米亞警察總部的攻擊作為理由,向烏克蘭派出被稱為「小綠人」的部隊,以保護當地俄語人口之名,行併吞克里米亞之實。
烏克蘭向東向西該何去何從
拿下克里米亞是蒲亭收攏對烏東控制的第一步,並利用頓內茨克(Donetsk)和盧甘斯克(Lugansk)發起公投、單方面宣佈脫離烏克蘭的同時,支持叛軍和烏克蘭政府交戰,並在全面入侵烏克蘭的前3天,在2月21日簽署行政命令,宣佈承認這兩個分離地區獨立,打著「維和」的旗幟揮軍入侵,讓2015年簽訂的「明斯克協議」(Minsk Agreement)淪為廢紙。
美國前國安顧問布里辛斯基(Zbigniew Brzezinski)在「大棋局」( (The Grand Chessboard:American Primacy and its Geostrategic Imperatives)一書中提到,「沒有烏克蘭,俄羅斯就不再是一個歐亞帝國」。而前歐洲理事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也曾說,「沒有烏克蘭的歐洲,不是歐洲」,這種涇渭分明的對立,正是烏克蘭在恐怖平衡中走鋼索的悲哀。
烏克蘭扭轉命運只能靠自己
蒲亭在揮軍入侵前表示,烏克蘭對俄羅斯來說不只是一個鄰國,而是歷史、文化和精神空間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位軍事強人認為,俄羅斯的歷史始於所謂的基輔羅斯(Kievan Rus),幾個世紀以來烏克蘭始終是俄國的一部分,他們的過去糾葛難分。這令人想起美國前國務卿季辛吉(Henry Kissinger)8年前的預警,他責怪俄羅斯和西方「這兩邊都讓情況變得更糟」,
這位公認的國際政治學均勢理論大師,2014年3月5日在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發文說,俄羅斯要明白,如果強逼烏克蘭成為衛星國,就註定要重複俄羅斯和歐美互相施壓的歷史循環;而西方也要明白,把蒲亭妖魔化不應是政策。
至於烏克蘭應該向西還是向東,季辛吉認為,如果烏克蘭想要生存,就不應成為一方反對另一方的前哨,而是要成為連結兩方的橋樑。烏克蘭應該追求像芬蘭的形式,保持獨立,在大部分領域與西方合作,同時也小心避免與俄羅斯對抗。一個雙贏的關鍵,將在於烏克蘭能否「符合各方的價值觀和安全利益」。#以上專題是由吳寧康編撰,海青青播報,謝謝收聽#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吳寧康
央廣新聞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