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和烏克蘭是世界兩大糧倉,因此,俄國對烏克蘭發動入侵令農糧專家與人道組織擔憂,危機將在全球引發糧食供應動盪,近年來仰賴俄國和烏克蘭糧食進口的國家尤其受到影響。
逃難、衛國或努力求生 烏克蘭農業停擺
俄羅斯入侵鄰國烏克蘭以來,造成上百萬名烏克蘭人出逃,留在國內的人民則努力奮戰衛國或求生,戰火之下,烏克蘭農民並被迫忽視土地,港口也被關閉,使得用來製成麵包、麵條和動物飼料的小麥等其它糧食作物沒有辦法出口;有些人則擔憂,農業強國俄羅斯的糧食出口可能會受到西方制裁的影響。
美國麻州大學安模斯特分校(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Amherst)供應鏈、物流與經濟學教授納谷尼(Anna Nagurney)向美聯社說:「小麥、玉米、食用油、大麥、麵粉對糧食安全至關重要…尤其是在全球較貧困地區。」
然而,戰爭爆發後,烏克蘭擴大徵兵,並至少已有上百萬人出逃至鄰國,納谷尼指出,「那誰能來收割?誰能來做運送?」
俄烏糧食餵養世界 危機衝擊全球糧食與肥料供應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Columbia University)的氣候系統研究中心(Center for Climate Systems Research)主任、糧食安全專家普馬(Michael J. Puma)與伊利諾大學(University of Illinois)公民與環境工程教授康納(Megan Konar)在紐約時報(NYT)投書指出,這次戰火對糧食供應的影響將擴及全球較不繁榮的國家;這些國家在過去幾年來,已經越來越依賴烏克蘭和俄羅斯的穀物等糧食產品出口。
投書指出,在蘇聯剛解體時,烏克蘭和俄羅斯進口的糧食總量曾高於出口,如今這兩個國家則餵養著世界,俄烏共佔全球29%的小麥出口,並供應全球19%的玉米,以及高達80%的葵花籽油。
投書中說,早在先前,和COVID-19全球大流行相關的供應鏈中斷已經大幅推升了食品和其他日常主食的價格,造成許多低收入、仰賴糧食進口的國家營養不良比例有所上升。
此外,雪上加霜的是,俄羅斯和它的親密盟友、被它用來作為入侵烏克蘭集結地的白俄羅斯,都是化肥的主要出口國,在戰爭爆發前,化肥價格已飆升至新高,而若危機使肥料供應斷貨,將危及全球作物的生產。
糧食供應問題 引發社會動盪威脅
在重要糧食作物小麥的供應上,自俄羅斯襲擊鄰國烏克蘭以來,黑海港口幾乎停擺,導致小麥價格飆漲至新高,已經超越15年前全球糧食價格危機時的水平。
金融時報(FT)報導,上一次小麥價格劇烈飆漲到近來的價格是2007年至2008年的糧食價格危機,當時玉米、大米等農產品價格皆飆升至新高,在世界掀起恐慌,並引發從海地到孟加拉等近40個國家爆發抗議,造成社會動盪。此外,2009年至2010年的穀物價格上漲,則被認為是引爆中東和北非地區「阿拉伯之春」(Arab Spring)的主因之一。
專家認為,這次歐陸戰爭很可能影響及千里外的埃及。俄羅斯佔埃及小麥進口量的三分之二。
儘管埃及當局已表示,該國的小麥庫存可持續到6月中旬,埃及國內並會從4月中開始收成小麥;不過,凱投宏觀(Capital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斯旺斯頓(James Swanston)指出,埃及的麵包價格受到政府補貼,一旦政府調漲價格或食品通貨膨脹程度增加,「都會增加社會動盪的威脅」。
在黎巴嫩,當局在過去兩年來努力彌補小麥短缺,因為2020年首都貝魯特港口的大規模爆炸摧毀了該國主要的糧倉儲存桶倉。根據金融時報,烏克蘭的小麥佔其進口量90%;烏克蘭也是索馬利亞、敘利亞和利比亞等國主要的小麥供應國。 斯旺斯頓說,黎巴嫩並「已對高額的進口費用疲於應對,當前情勢只會讓事情變得更糟。」
世糧署援助窮國小麥 七成來自俄烏
人道組織和活動人士也憂心,俄烏戰爭對貧窮國家的糧食援助將造成進一步打擊。
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WFP)一向會採購穀物和食品援助較貧窮國家,該組織去年購買的約140萬噸小麥,其中七成就來自烏克蘭和俄羅斯。
在俄國入侵烏克蘭之前,由於加拿大、美國和阿根廷的收成不佳,世糧署已面臨小麥成本上漲30%的問題。世糧署表示,近來的糧食價格飆升將進一步削弱該組織提供援助的能力。
世糧署首席經濟學家哈山(Arif Husain)並直言說,「這是一次不必要的巨大衝擊。」
不確定因素持續推高小麥價格
分析師表示,目前還不清楚這場危機將持續多久,而這個事實也是推高糧食價格的原因之一。農業數據和定價機構Agricensus的沃利齊(Tim Worledge)表示,「市場擔心這個問題不會很快獲得解決。」
在短期內,面臨國內戰爭的烏克蘭農民,勢必將難以進行這個春季開始的播種、澆肥和噴灑農藥等農事,下一季的收成和出口則將取決於俄羅斯入侵持續多長時間,以及港口將被封鎖多久。
因此,如果這場戰爭無法迅速終結,糧食危機將逐漸迫近,可能造成更悲劇性的後果。#以上專題由央廣編譯張雅涵撰稿、海青青播報,謝謝收聽#
新聞引據:採訪
撰稿編輯:張雅涵
央廣新聞原文